Features 特寫 本文來自彭博商業周刊/中文版
香港設計之父 打造城市金漆招牌

""

從匯豐、牛奶公司、香港賽馬會,再到香港置地、連卡佛,這些香港知名機構的標誌有何共同點?它們都同樣出自被譽為「香港設計之父」石漢瑞的手筆。石漢瑞的作品與當時香港嚴肅實用主義的建築風格、精緻且進取的時代風貌交相輝映,都是香港上世紀經濟繁榮時代的印記,塑造了香港的視覺景觀。年屆88歲的石漢瑞依然在設計之路上馳騁,他認為香港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圖騰(symbol)。撰文:楊括

「設計並非流於表面的裝飾,要承擔視覺傳達的功能。」這是石漢瑞(Henry Steiner)一直掛在嘴邊的話。

 石漢瑞乃何許人也?在平面設計界,這位一手將「平面設計」概念帶來香港的設計師可謂家喻戶曉。他親手設計了一系列與香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經典港式標誌—從匯豐銀行、牛奶公司、賽馬會、香港置地等香港知名機構的標誌,再到匯豐和渣打的鈔票。石漢瑞適逢香港漸入繁榮時代之會,以西方現代化制式設計作品,為一些香港知名企業設計出國際化的品牌標誌和企業形象,塑造了香港1970至80年代的視覺景觀,部分作品更沿用至今,歷久彌新。

 「我剛剛來到香港時,這裡似乎沒有『平面設計』這個概念。」憶往昔,這位設計出一系列廣為港人熟識的標誌的設計師娓娓道來,「這裡只有商業美術。」

說起「商業美術」與「平面設計」間的區別,石漢瑞以舊時代電影院人工手繪的電影看板為例:電影院職員通常會在那塊板上用粉筆寫出正在上映的電影、出演的明星以及放映時間等內容,「對於有意看電影的人來說,那正是一種溝通的媒介。」他說,但隨即話鋒一轉,「這是直接的—直接講出商品的內容、種類、價格等基本資訊,效果或許也很好,但它並非設計。設計需要並非流於表面的裝飾,要承擔視覺傳達的功能。」他再次強調,停頓一下後,又繼續說,「『視』是有別於『見』的(looking is not seeing)。」

 要如何令設計承擔視覺傳達的功能、真正達到「視」而非只是「見」的效果?石漢瑞認為,關鍵在於設計師工作中各個層面的「溝通」。而在他眼中,「設計即是溝通。」

本文節選自2022年1月19日出版的《彭博商業周刊∕中文版》第238期,如欲查閱全文,歡迎訂閱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追蹤《彭博商業周刊/中文版》

Follow Us on Social Media: Facebook ︳Twitter ︳Insagram ︳Mediu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