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s 特寫 本文來自彭博商業周刊/中文版
轉廢為能 一「爐」永逸?

""香港現有回收設施的回收量有限,能被有效分類的廢物亦是少數。面對堆填區日漸爆滿的問題,政府最終決定興建採用焚化技術處理都市固體廢物、規模達3000噸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。比起送往堆填區,在焚化爐中被「轉廢為能」似乎是未來都市廢物更好的歸宿,但焚化爐到底是否處理每日近萬垃圾的最佳方案?撰文:區倩怡

一頓晚飯過後,餐桌上的殘羹剩菜、紙巾垃圾就此被收走,倒進黑色垃圾膠袋裡紮起、扔到後樓梯的垃圾槽後,整袋垃圾順著管道俯衝進垃圾房。幾個小時後,它們原封不動地被送上垃圾車,與其他都市廢物一同被送往堆填區,內裡有用、無用的物質就此結束一生。這就是香港每家每戶每天處理垃圾的常態。

對顧媛欣而言,這個常態在兩年前被打破。她所住的私人屋苑實施廚餘回收計劃,由管理處為居民提供廚餘回收盒。於是顧媛欣家的廚餘得以擺脫被送往堆填的命運,除了大件骨頭或過硬的食物之外,魚骨、生果皮甚至已經發霉的食物通通重獲新生。每次儲滿一盒廚餘後,顧媛欣一家會將廚餘送往管理處,經處理後,這些被厭棄的廢物就會搖身一變成有用的肥料,為屋苑內的植物提供充足的養份。

自從在網上看到有關廢物循環再造的影片後,顧媛欣開始關注源頭減廢、垃圾分類:「我食完雪米糍都會思考,這個包裝可不可以用來裝肥皂或者髮夾?會好想用盡所有方法延長它的壽命,而不是馬上扔掉。」實踐這些理念比想像中難,雖然很多生活中產生的廢物都可以被回收,但要找到合適的回收設施、確保廢物被妥善回收並非易事。顧媛欣說,由於希望盡量做到廢物回收、再用,有時會遲疑不想將垃圾扔掉,結果垃圾在家中堆積,但卻很難為它們找到好歸宿,「我本身都覺得有些無助。」

香港現有回收設施的回收量有限,能被有效分類的廢物亦是少數。面對堆填區日漸爆滿的問題,政府最終決定興建採用焚化技術處理都市固體廢物、規模達3000噸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,但第一期要到2025年才興建完成。比起送往堆填區,在焚化爐中被「轉廢為能」似乎是未來都市廢物更好的歸宿。但焚化爐到底是否讓近萬噸垃圾轉廢為能的最佳方案?

今年2月,政府公布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》,以「全民減廢、資源循環、零廢堆填」為願景,中期減廢目標為將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%至45%。以2019年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.47公斤計算,減廢45%後約為0. 81公斤。然而,翻開資料一看,卻赫然發現早於2013年公布的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-2022》,同樣將減廢目標設定為減少40%至0.8公斤以下;回收率方面,新藍圖的中期目標回收率與舊藍圖一樣為55%。換言之,十年過去,政府為下一個十年訂立的目標卻沒有改變,到底過去十年一系列回收設施及政策,為何原地踏步?現有的轉廢為能方案,又是否能引領香港走向「零廢堆填」?

(本文節選自2021年6月9日出版的《彭博商業周刊∕中文版》第222期,如欲查閱全文,歡迎訂閱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追蹤《彭博商業周刊/中文版》

Follow Us on Social Media: Facebook ︳Twitter ︳Insagram ︳Medium